24小时咨询服务电话

0539-7288777
为什么孩子突然不愿意学习了呢?
浏览量:874次

张某,男,18岁,高三在校生,性格内向,行为拘谨。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,家人劝说无效遂带其来访。

image.png

主诉:沉溺于网络,不愿返校上课,冲动上火,心烦气躁

现病史:来访者约半年前开始出现行为冲动,易上火,多躁闹,沉溺于网络,作息严重不规律。家人予以劝解时,来访者就大发脾气,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,从来没有顾及过自己的感受,指责父母从来都是咄咄逼人,按照他们的意愿安排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愿意的事情。来访者表示自己并不想这样,“有时候真的很害怕,我也不想这样,可是有时候真的不愿意去想这些,但是真的没有心思学习,我很害怕”...

生活史:来访者兄弟二人,来访者自诉在初二的时候,感觉周围有一团光,正是这团光给了自己方向和目标。在这团光的指引下,来访者的学习成绩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,从级部1000多名,到了50名左右。在这期间,自己受到了同性的引诱和欺辱,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来访者原本封闭的心逐渐向同性敞开,慢慢的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同性恋,将这些事情告知父亲时,父亲当时未予以重视,

直到进入高二以后,由于父母不能理解,受到班级不良风气的影响,以及对部分老师的排斥(老师受贿、势利等),感觉自己的那团光逐渐的被毁灭,渐渐地意志消沉、情绪萎靡,以至于出现当前状况。

精神检查:家庭状况及成长经历无明显异常;精神活动完整,时常表述自己能够看见一团光(排除幻觉,可能是个人信念支撑);情绪不稳定,易冲动上火、稳定性差;沉溺于网络,已超过三个月不去上学,前后言行不一,自制力差。

临床及心理学诊断:严重心理问题--回避型人格障碍

【心理咨询方案】

咨询目标:帮助来访者接纳自我,正视自我,帮助来访者处理自己的情绪,树立人际信任关系,帮助来访者改善当前行为状态。

咨询计划:经初诊接待后,大致分五次咨询指导,咨询主题分列如下:

初诊接待-家庭关系-自我分析-角色扮演-欲望解析、延迟满足-校园问题、社会问题-自我整合

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人格动力和心理防御:

人格结构与动力

1、来访者自幼性格孤僻,个性要强,不善言谈,遇事习惯一个人思考。善于伪装和诡辩,遇人说教时,来访者均会积极表态,但往往言行不一,不能约束自身行为。

2、在前三次会谈期间,来访者多次提供关于多重人格的相关信息,且在第三次谈话时,来访者一改常态,换装以“另一个我”出现,要求咨询师结束治疗。

3、经分析研讨后,发现来访者的表现完全不符合多重人格的诊断,且自己表示脑子里有好几个小人(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对不同的人格身份,彼此是没有认识的)。

4、不断表示那团光是自己的动力。

心理防御机制分析

1、来访者不断试图塑造多重人格的迹象,是对自己的伪装,通过身份伪装,来访者可以“名正言顺”的做一些自己理性上不能做的事情,比如上网、发脾气。

2、来访者不断表示那团光被父母熄灭了,是在变相的责任转移,证明自己是受害者,不愿为失败承担后果并继续努力。

3、来访者习惯性的表示害怕、示弱(甚至包括主动暴露自己是同性恋的行为),是在争取主动权和控制权,希望别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维护和周全自己。

4、来访者不断地试图给自己贴上疾病的标签,并表现出积极求治的样子,是与咨询师、家长的博弈和反抗,希望他们能够继续迁就自己。

 

 

【咨询效果】

1、在最初表现出症状时,来访者曾主动要求接受心理指导,但父母要么带其去算命,要么去行针灸,来访者很是反感,遂排斥任何治疗;

2、几次约访后,来访者勉强接受心理咨询;

3、由伪装症状到主动暴露问题,并且主动求治;

4、对咨询指导回应非常好,不再寻求“那团光”,能够理性的面对生活;

5、能够正常回归校园,不再沉溺于手机游戏,不再与父母争吵,历经六次会谈,结束咨询。

【结语与反思】

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,每一颗心灵都期待被温暖。尽管本案例中来访者曾经试图表达自己,但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各有不同,导致父母不能及时的了解信息并发现问题。

所以,无论我们了解到的是什么,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接近讲话人的本意,却永远无法真正完全的把握他们所传递的信息。请彼此之间多存一些善念,多给一些关照,也许,你周围的人一直在向你释放求救信号,可你却不懂他在说什么、不知他在做什么。不要等到悲剧出现以后才幡然醒悟……